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教育服务热线0771-5699888

南宁市第一中学的减灾教育为何如此硬核

发布时间:2023-09-05 17:02:04 | 来源:南国早报 | 作者:黄婧 通讯员 韦黎科 | 责任编辑:

学生示范做腿部包扎。校方供图

2017年4月,南宁市第一中学的部分师生前往隆安县屏山乡初级中学开展应急救助手拉手活动。

地震来了如何避险?野外受伤怎么办?当你遇到这些突发状况还没反应过来,这所学校的学生可能早已迅速行动,上演“教科书式”救护。南宁市第一中学依托地理学科开展减灾教育,在19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普通中学减灾课程19年的构建与育人实践》研究成果,让学生在汲取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应急避险救护能力。随着减灾教育在校园走深走实,“传授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日益凸显。

率先探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不时发生,面对灾害最弱小无助的是孩子,如果能在青少年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让他们掌握一些自救互救技能,当灾害来临时,或许能减少损失和伤害。2004年,南宁市第一中学成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依托地理学科,开启了对减灾教育的探索。

参与研究的老师们发现,中小学校的减灾教育,普遍存在减灾教育课程资源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和演练等情况。由于全国各地易发、频发灾害类型不同,校园减灾教育要考虑地区差异性。怎样让校园减灾教育更接地气?学校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减灾教育的学习内容,编写融入广西乡土地理的《地震的防范与救助》《应急救护术》《气象灾害防御》等系列特色校本课程。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能清晰了解本土的灾害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演练和安全主题教育。

深耕教育实现“螺旋进阶”课程育人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要想入脑入心,实训演练有必要。南宁市第一中学以必修课、校本课程、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场馆研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课程形式,对师生普及减灾教育。

该校还打造了校内减灾教育活动厅,设立校园红十字会,成立相关的社团和兴趣小组,并定期邀请红十字会、消防大队等单位深入校园,开展知识讲座、应急演练、互动体验等系列活动。每逢防震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主题日,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到广西地震局、广西气象局、南宁水文站等场馆研学,在沉浸式体验中提高师生们的减灾意识,帮助师生们掌握灾害逃生技能。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该校构建起减灾教育“螺旋进阶”课程体系,探索出“1核8维3元”的减灾课程学习模型,开发了“螺旋进阶”课程体系的校内外场馆课程资源,形成了“学校—社会”减灾教育共同体,实现了从课程学习到课程育人的螺旋进阶,赋能学生终身发展。

成果丰硕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多年减灾教育研究实践工作,该校收获的成果、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南宁市、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称号,2022年成为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减灾教育成果经验在自治区、南宁市30多场大型学术教学研讨活动中得到广泛展示和推广,吸引了不少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坚持探索减灾教育,该校的科研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学生们的减灾能力得到增强。研究团队教师主持的1项广西教育厅A类课题《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日常工作开展和示范作用研究》及3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指导学生减灾成果项目参加全国、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10项大奖。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应急救护能力,更提高了珍爱生命素养。目前,该校有师生7人获得红十字救护师资格、38人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资格。2022年1月26日,该校一名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的高三学生还用学到的技能,救护了一名晕倒在路边的老人。

如今,体系化的减灾教育已成为该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近年来,该校多次组织师生到周边多个社区及横州市、马山县、隆安县等地的13所学校,开展研究成果实践应用推广活动,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急救技能。校方希望,通过对青少年的培育影响家庭,进而逐渐带动社会的认知,为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科学素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