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区大埠中心校的孩子们有序地自助取餐。
雁山区大埠中心校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里用午餐。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傅清龙 通讯员 徐宗飞 韦彦青 田依农 文/图
冬日的桂林天气有些寒冷,但在桂林市雁山区,14所农村中小学7612名孩子吃着香喷喷的热饭热菜,幸福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雁山区历经12年探索发展,校园食堂供餐从“有得吃”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成为桂林市首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校园食堂供餐全覆盖的城区。
1校园食堂升级
12月11日11时50分,联合小学下课铃声响起,二年级学生邓玟慧像往常一样,跟着同学们一起前往学校食堂,带上自备碗筷,在老师带领下,迅速排起长队,等候取餐。
在取餐窗口,同学们拿起勺子,根据需求自助取餐。记者在现场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学生从左到右将米饭、青豆炒肉片、花生焖猪脚、南瓜等菜肴按需盛入自己的碗中。每打完一样菜,便将勺子递给下一位同学。
饭菜打好后,大家回到教室座位上用餐。同时,每个教室里都配有一大锅紫菜蛋花汤,也是按需自取。邓玟慧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跟同学有说有笑。
“雁山区从2012年秋季学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以寄宿式学校为试点,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学校免费吃午餐。”雁山区教育局营养办主任黄勇介绍,在2012年秋季学期之前,学生在学校就餐是要交伙食费的。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纳入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的学生午餐免伙食费。
截至目前,雁山区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增加到14所,受益学生数增加到7612人,占整个城区学生总数的100%,实现了该区农村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校均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并实现食堂供餐全覆盖。
2校园菜品升级
14所中小学校,每天的菜谱都不重样,五花肉、红烧排骨、清蒸鸡、芋头鸭、猪头骨玉米汤、番茄蛋花汤等菜品和汤,供孩子们选择。
“以前午餐都是回家吃,家里的菜没有学校那么丰富,我们都喜欢在学校吃。”禄坊小学三年级学生毛宇豪说。
“学校没有食堂之前,家长要接孩子回家吃午饭,比较费事。学校有了食堂,孩子们可以吃上热饭了。”何家中心校一年级学生家长冯膑元说,如今孩子在学校吃完饭后,接着在学校午睡,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2012年,营养午餐改善计划补助标准每生每天3元,2015年提高到4元,2021年秋季再次提高到5元,经费由中央和自治区下拨。”黄勇介绍,政策落地执行要确保每一分钱都吃进学生肚子里,更要尽最大可能保证孩子们的营养。
黄勇告诉记者,因此改建或者新建食堂,食堂设备、人力等均不能占用5元的营养餐经费。
雁山区历经12年的探索发展,营养午餐改善计划不仅实现全覆盖,也实现了菜品的完善升级,让孩子从“有得吃”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
2012年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实施初期,雁山区校园午餐基本是猪肉配各种素菜。如今已经实现鸡、鸭、鱼、肉等多种品类,配餐更加科学,膳食营养更加均衡。
雁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郑波介绍,该区参照桂林市营养办下发的《营养配餐指南》,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每周营养午餐配餐方案,确定每日营养菜谱,做到合理搭配,确保学生各种营养足量摄入,保证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据了解,窑头中心校、雁山中学制定的每周食谱,被自治区学生营养办评为优秀食谱。
3安全卫生升级
食品卫生安全事关孩子的健康,雁山区对此始终予以高度重视。该区14所中小学校厨房均配有消毒柜、冰柜,菜刀等用具有专门的消毒区域,厨房外围还有联网监控,食堂工人的每一步操作均非常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前,学校厨房以烧柴火为主,试点开始后,我们对学校食堂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以烧环保醇基燃料为主。”雁山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后,新配食堂设备升级为用电,更环保安全。同时,厨房菜刀、砧板等,之前大多是烧开水高温消毒,如今有了消毒柜,还配备了专门的消毒区域。
据了解,雁山区有两镇两乡(即雁山镇、柘木镇、大埠乡、草坪回族乡),辖区范围主要以农村为主,留守儿童不少。自2012年被确定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桂林市试点以来,该区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食堂7个、改扩建食堂6个,并为各个学校增添了食堂设备。
目前,雁山区积极推进明厨亮灶建设,全面提升学校食堂管理水平。所有试点学校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食堂监控与城区教育局安全平台连接,食材采购到饭菜入口全程公开、透明可控。
“严格执行食堂原材料供应商准入、退出机制,供应商的进入在政府采购网进行公开招标,严格按招标流程确定招标单位。”雁山区纪委监委派驻区教育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李亦涛说,学校和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抓好源头管理,把好食品采购关。坚决落实值日领导陪餐制度,把好入口防线,确保孩子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